2009年1月28日星期三

【投资技巧】纠正基金投资两个小“毛病”

轰轰烈烈的大牛市行情催热了我国普通国民的理财热潮,特别是在2007年,有相当一大批的国民将投资的重心定位在专家理财——基金。但是,虽然是专家理财,投资者也需要做好功课,通过我们发现,不少基金投资者存在两个小“毛病”。 买基金不应贪“便宜” 不少投资者患上了 “恐高症”,不愿介入高净值基金,总觉得要买便宜的基金心里才踏实,这是投资者购买基金的误区,“便宜”与“贵”不是买基金的标准。 要知道,买基金买的正是基金的投资赚钱能力,而不是基金本身的价格高低。“只买对的,不怕贵的”才是投资基金的正确思维。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的时候,应更多关注基金管理人投资管理能力如何,而不是仅仅盯着价格的高低。单位净值很高的“贵”基金,只要其投资管理能力强,净值增长率仍旧可能实现较好的增长。 投资者应该明白,基金并非越便宜越好。因为基金不是股票,不像股票那样存在一个合理的 “市盈率”,高价基金同样会有继续向上成长的潜力。国外就有很多基金,其净值十多年来一直往上走,像这样的基金,其实任何时候买都是“便宜”的。相反,长期处于“便宜”状态的基金反有可能是其持续增长能力匮乏的表现,而背后的根本问题则有可能出在投资研究能力上。 频做“波段”很难提高收益 有不少投资者以炒股票的操作策略来投资基金,认为这样能够提高投资基金的收益率。但从现实来说,通过波段操作来增加基金投资收益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判断何时在高位卖出和何时在低位买进都是极不容易的,加之还有不菲的费用。在实际的事例中,极少有投资基金搞波段操作连续获得成功的人。 基金是长期投资的理财工具,而并非短线投机工具,做波段不是成熟的投资理念。基金投资注重的是价值分析与基本面的研究,因此,只要宏观经济是向好的,基金收益率就应该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对于基金投资人来说,除非影响市场的根本因素——宏观政策面表现出明显下降特征,否则投资人在通常状况下是没有必要进行频繁的赎回与申购的。 以炒股的心态来频繁买卖基金,投资者经常会面临“踏空”的危险,往往在赎回基金后发现基金净值仍在稳步持续攀升而后悔不迭。对于那些业绩优秀而稳定的基金,投资者应该坚定持有,大可不必做波段操作。买基金意味着对专家理财的信任,频繁的赎回与申购,这本身就与购买基金的初衷和理念相悖。

30年理财记录:女儿买基的方法更好

现年49岁的丁美玲女士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很好的习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涉及到钱的地方算得清清楚楚,这种习惯的养成源于30年来她一直从事的会计工作。如今,这些数字成了30年来北京百姓理财变化的最好说明。捧起账本,回想往事,丁女士禁不住感慨万千……1978年——学徒工每月收入18.5元1978年春天,家住北京崇文区南武圣巷12号院的老丁太太异常高兴,因为她最小的孩子,也就是本文的女主人公丁女士刚刚领到崇文区粮管所的招聘通知,马上要成为粮管所下属一家副食店的出纳员。“那个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坏。家里的哥哥姐姐都上班了,老父亲也还没有退休,只有母亲是个老式的家庭妇女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她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好好工作,尤其是女儿,她要求我们在经济方面一定要独立。”回想起30年前的往事,丁女士历历在目。接下来,丁女士开始了在副食店里的学徒工作。很多年后,丁女士查看当年学徒时的收入,感慨那18.5元的工资现在还不够给女儿买一个漂亮点的发卡。但在当时,这笔钱除了支付她一个月的花销外,还能为将来结婚攒些嫁妆。“那时是有钱没地方花。生活花费很少,5分钱能够买很多菜,猪肉也才几毛钱一斤,上等的羊毛料子2块钱一米,最贵的家具也只有上百元钱。”在丁女士的账本上,最早的记录就来自月收入18.5元时代。老丁太太的小女儿天生爱攒钱。当时丁女士每个月还能在人民银行存上10元钱。到了转正后的1980年,每月工资涨到36元,丁女士每月的存款也涨到了25元。1985年——在信托商店淘到宝贝1983年,丁女士经人介绍嫁给了同是高中学历的陈绍春,次年生下女儿。就在女儿出生的1984年,国内经济形势出现较大改善,深圳沿海城市率先发展起来,内地市场商品开始丰富,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发生碰撞,增加收入的念头敲打着很多年轻人的心。“我先生当时在北京晒图厂工作,每月最高收入80元,我的收入当时也涨到60元左右,在当时看,大学教授一个月也和我们差不了多少。但我有个广州的朋友,一个月靠卖墨镜、电子表能挣好几百元,我和先生就想趁着物价没有上涨,赶紧买些好东西存着。”1985年,夫妇俩将多年积攒的钱取了出来,到当时好东西最多的银行控股信托公司买了件老式硬木家具:一件雕刻精美的花梨木绣墩才80元,一个红酸枝木的三联柜子120元,这个价格在当时买新三合板家具都绰绰有余。“当时家里老人说我们乱花钱买旧家具,但我们觉得这是好东西,肯定有升值的一天。 2006年,我们请专业鉴定机构为两件家具估价,它们的市场价格总计超过了40万元。”谈到年轻时最早的这次投资,丁女士很得意。1988年——靠“投机倒把”贴补家用随着孩子的成长,丁女士两口子总想为女儿多攒些钱。1988年,两口子每逢星期天就到农贸市场里支小摊,卖些从广州朋友那里进的手表、眼镜以及当时一些时髦商品。“我们俩每月一共挣200元,再加上摆摊挣的,一个月能挣300元,这在当时可是高收入了。”但是丁女士一度还因周末摆摊,在单位心惊胆战、抬不起头来。“那会儿个体摊位做买卖叫投机倒把,是违法的。我最担心的就是单位发现这件事后开除我。”担心归担心,到了买国库券的时候,丁女士总能拿出比同龄人多的钱。“我们半夜就去银行排队,到当时已经成立的工商银行门前等,我最多的一次买了1000元,这是我辛苦攒了一年的积蓄。很多人只是买几百元的国库券。”丁女士表示。1993年——出国留学赚回第一桶金账本翻到上世纪90年代,丁女士家的经济水平上了一个高台阶。由于丈夫家有海外关系,错过了上大学的小两口在1992年离开祖国,到日本留学。 1993年,丁女士放心不下女儿提前回国。她带回了50万日元,按当时人民币兑日元1:10的汇率,相当于5万元人民币。夫妻俩在日本勤工俭学一年挣的钱,相当于一个月收入200元的国内工薪阶层20多年的工资。“我们出国的时候,婆家给了3000元人民币和200美元。到国外,花销很大,因此我们上完课就去打工:我在饭店洗盘子,一天挣200元人民币;我先生在生鱼店卖鱼,一天挣400元人民币。挣来的钱除了交学费房租外,就攒起来,什么都不敢买,吃的也是最便宜的。”丁女士谈到这第一桶金的由来时,心里酸酸的。回国后,丁女士仍从事会计工作,每月大概挣300元,她把从日本挣回来的钱存向中国银行,正好赶上银行为扩大规模吸收存款,5年期存款利息高达10%,5万元的存款5年后变6万元,这是当时最划算的理财方式。1995年——第一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1995年,在日本顺利取得本科学位的陈绍春回国。除了学位证书外,陈先生给妻子丁女士带回了一笔打工收入,有日元有美元,折合人民币大概是200万元。在欣喜之余,两口子都为这笔钱怎么处理才不至于贬值而烦恼。“当时的存款利息比1993年减少了一半,只做存款是不行的。后来我们将部分日元换成人民币,其余的日元存了起来。把美元做了刚刚兴起的一种银行货币理财产品,保本,存3年固定收益13%。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现银行不仅能存款,还能卖一些代替存款的理财产品。”在采访完成后,记者对丁女士讲的这种理财产品进行查阅,发现这种产品正是今天货币理财产品的雏形,主要吸收美元存款,分现钞和现汇两种,一般来说现汇美元由于直接参与国际货币市场的交易,不需要银行从中划转,因此收益相对高些。另据陈先生透露,丁女士现在打理家中存款时用一半存款购买了银行出售的保本理财产品。1999年——理财产品收入给孩子交赞助丁女士的丈夫回国后,没有回到原单位,而是开始了自己的收藏事业。在丁女士看来,这个事业前期投入很大,资金回笼的速度慢,尽管不缺钱,但她也没有辞去每月1200元收入的某酒店主管会计工作,为的是保住家中的固定财产。就在此时,女儿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失利,没有达到一所重点高中的分数线。为了支持女儿,丁女士用理财产品到期后的部分收益给那所学校交了赞助费,而那时,在公立中学中,出现了公费生和择校生两类生源,很多学生家长第一次感到教育也能作为一种投资。“我至今不后悔给女儿交这笔钱。后来孩子顺利考上大学,毕业后顺利就业,比起这些,那2万元的赞助费微乎其微。”丁女士这样认为。2003年——进入全球金融市场炒外汇丁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理财生涯中最失败的一次就是低估了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没有把自己户头上的日元尽早换成人民币。在他们夫妇离开日本的几年里,日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急剧下跌,他们最初拥有外汇时的欣喜渐渐成为一种负担。2003年,100日元只能兑换6元多的人民币,与10年前100日元兑换10元人民币比较,等于丁女士日元存款实际价值缩水了4成。“因为国际外汇牌价非常动荡,银行里的大厅经理建议我开户炒汇赚取差价,我又正好有外汇账户,就接受了他的建议。”丁女士回忆。炒汇的过程非常辛苦,由于很多国际市场都是晚上开盘,丁女士一度为炒汇睡眠不足。另外,由于只对日元和美元两个币种熟悉,她一般只做这两个币种的短线。“万万没想到这两个币种的汇率在那两年震荡非常大,有时我头天刚赚了100美元,第二天就要赔200美元。”2005年——揪着熊尾巴进入股市在决定放弃汇市时,丁女士的理财账本上出现了亏损。“亏了1000多美元,我半年的工资。”这段经历使丁女士第一次感受到投资有风险,但是,令她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手中的钱在国内市场上有了更多的投资渠道,这是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结果。同时她发现,随着市场的一步步开放,百姓持有外汇已经成为常态。“最初我把外汇看得很重,但随着人民币越来越值钱,外汇的魅力在褪色。”丁女士表示。2005年,胆大心细的丁女士再次进入资本市场,这一次她选择了投资风险较大的股市。“我觉得我们的市场很完善,各种规范措施很多,当时的熊市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只要是投资就要承担风险,在华尔街如此,在中国也如此。”丁女士在股票选择上很慎重:用她自己的话就是要探上市公司的家底。借助会计审计知识,她先将公司年报核查一遍,再看大盘上的走势。“我这样的投资方法很累,但是我通过自己的这套验证方法选择的股票,即使它在二级市场股价出现下跌,我也坚信它的基本面是好的,股价有回来的一天。”入市3年,丁女士在交易所里经常这样扮演着分析师的角色。至于炒股的收益情况,丁女士没说。陈先生告诉记者,前两年一直保持正收益,最早动用家里 50万元,目前本金已经回归到其他理财产品上。“之前赚的钱现在还在股市中,股市震荡应该受到一些影响,不过解套只是时间问题。”陈先生表示。2007年——和女儿一起买基金在股市走牛的2007年,丁女士和刚刚工作的女儿一起,买了两只基金。“在购买基金时,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在理财上喜欢走极端。女儿先买了一款股票型基金,接着反手买了一款债券型基金。两种基金的获利方式是相反的:一个是股市好的时候获利,一个是股市差的时候获利。但我现在觉得,这样投资可以回避一定的投资风险。”丁女士表示。因为和女儿持有相同的基金,现在丁女士见到女儿时就会聊些基金近况,从基金经理的水平到基金市场的整体变化,两个人总能讨论时下最流行的理财话题。但是,在女儿是否应该持有一张信用卡的问题上,丁女士一直持有反对态度。“作为成年人,应该对自己每一笔开销或投资负责任。现在的年轻人和我们那个时候不一样,花钱的去处很多,信用卡不免让人产生盲目消费的错觉。所以我不建议女儿办卡。但我很能理解年轻人贷款买房买车,我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都这样做,我们发现,孩子欠了银行的钱之后,会知道挣钱和理财是多么不容易,进而变得更加自立和自强。”丁女士这样认为。

基金理财:不要杀会下蛋的鸡

三个月10%的收益,你要吗?   “三个月10%的收益,你要吗?”这句话是三大利好出台日(9月19日)中午,一位理财师在餐桌上问我的。他说:“从现在到年底,大约三个月,稳赚10%的收益,你觉得怎么样?”我犹豫了一下,说,还不错啊,这样换算成年化收益的话有40%,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已经很不错了。  于是,他笑着说:“那你在2000点买入一款ETF基金,到2200点卖出就可以了。你觉得从现在到年底,大盘有涨到2200点的可能吗?”我大笑:当然可能啦!作为笑谈,下午我并没有进行任何操作,此事就这样过去了。第二天,上证指数开盘即是2241.72点。10%的收益,轻而易举地错过了。  事后后悔自己对市场的敏感度太低,再和理财师聊天,他说,这样波动的市场中,类似的10%的机会有很多,关键看投资者能否及时把握;更关键的是,把握之后能否及时出手,将收益锁定。“真正的高手,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等待机会,比如美国的次贷,比如利好消息的出台。”事实的情况往往是当人们手里有了10%的收益后,会将自己的预期调高,坚信自己能取得20%的收益,比如坚信大盘能涨到2400点。于是,再次被套。学着做高手,还是有些难度的。  你手里最多拿过几只基金?  一位理财顾问在理财沙龙上问现场的听众:“在座的各位都是做投资的人,说说你和身边的朋友最多时候手里拿过几只基金?”五只、八只,甚至十只的答案都只是令陆老师微微一笑。  最后,他讲起了自己遇到的一位客户的情景。  “有一位王大爷找到我,让我帮他看看手里的基金是不是有点儿多,应该卖几个。拿出交割单一看,王大爷手里的基金何止是‘有点儿多’啊,简直是太多了——一共有四十多只!王大爷的基金基本都是2007年买的,而且每只都是在申购期三万元买入,之后就再没动过。当时我一听,第一反应就是,银行的一线销售太强了,怎能这样给一位老人家推销这么多基金?”  陆老师接着说,王大爷用于投资的积蓄总计140余万元,2006年下半年在亲戚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关注基金,去自己存钱的银行咨询过几次之后,每次只要有新基金发行,银行的工作人员就给他打电话,听完推介他就来买,每次都买三万元。就这样,在王大爷的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发基金群”。  这样的客户,陆老师见过很多,每次见到都觉得很伤心。  后来,在陆老师的建议下,王大爷将这些基金按照公司整合,同一个基金公司的,选出业绩表现最好,风险等级符合其自身偏好的,进行基金转换,归纳合并。对于一些业绩表现一直不佳的基金(由于发行时大盘点位已经很高,建仓成本高)实施清退策略。陆老师特别建议,今年市场波动大,风险大,对于王大爷这样的年龄,要先做好个人保障才可以适当的尝试一些风险相对较高的产品,大部分的资金还是要集中在相对稳健的投资品种上。  不要杀会下蛋的鸡  李阿姨2007年在朋友的建议下买入了两只基金,到今年上半年,一只赚钱,一只赔钱。家里新房装修突然需要一笔钱,李阿姨必须卖掉其中一只基金,卖哪只呢?  李阿姨咨询理财顾问。王女士微笑着说:“我给你打个比方吧,你有两只鸡,一只每天下一个蛋,一个从买回来就没下过蛋。家里来客人必须杀一只,你会杀哪只呢?”李阿姨想了想说,杀那只下过蛋的吧。不然鸡还没下过蛋就杀了,太可惜。  王女士很惊讶,但依旧微笑着说,那杀了那只下蛋的鸡,家里就没有可以下蛋的鸡喽,就只有一只光会吃饲料的鸡,当然也可能在某天下蛋。这样你还会杀那只会下蛋的鸡吗?  李阿姨虽然还是有些不舍,但是基本上认同了理财顾问的观点。  很多人做投资的时候,都会犯这种错误,明知这个股票自买入就没涨过,还是舍不得卖,宁可卖掉赚了钱的。问他为什么,理由是,赚着钱的时候卖才开心,赔着钱的股票一定要等它赚钱了再卖。卖掉赚钱的,留下亏本的,这是很多散户的误区。  有人说,散户和机构的最大区别在于,散户总是记得让他赚过钱的股票,而机构则“有奶便是娘”。所有的股票、基金他们共同的名字都是投资品种,买入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而不是说,买入一只股票,我坚信它会涨起来,就一定要一直拿着,拿到它涨起来为止,以此来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  其实投资的道理很简单,只是我们太忙于操作而忘了思考。但愿上述三个小故事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六招挑选“赚钱”基金

不同的投资者承担着不同的消费需求、不同的投资兴趣和偏好,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一般来说,挑选基金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考虑。   第一,适合自己的兴趣和偏好。选择适合自身兴趣特点的基金产品,投资者就会学会专注,保持耐心和毅力,尤其是能够承受相应的风险和压力。   第二,适合自己的经济条件。资金较少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定期定额投资法,通过"积少成多、摊抵风险"的办法,而对于具有一定投资积累的投资者来讲,在把握良好投资机会的同时,可以选择一次性投资。   第三,适合自己的年龄。中青年人处于事业发展期或者鼎盛期,有较多的收入可以支配。而对于老年投资者,面临退休生活,收入渠道相对狭窄,此时不适宜进行高风险产品的投资。   第四,适合自己的目标。追求资本的长期增值,应当优选股票型基金,而对于追求收益稳定性的投资者,可以将债券型基金产品做为目标。此外,对资金流动性需求强烈的投资者可以选择货币市场基金。   第五,适合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投资者在进行基金产品选择时,应当着重考虑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匹配性。   第六,适合自己的组合。激进型的投资者,在核心资产的配置上应当侧重于股票型基金的配置,而保守型投资者则应当在债券型基金及货币市场基金等方面加强配置的比例,从而起到稳定投资组合风险的目的。

投资理财技巧知多少

“尚巧善变”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技术特色。“四两拨千斤”即为一例,即用很小的力量来解决很大的问题,它是太极拳的核心技术之一,被看作太极拳练习者追求的高级目标,是衡量一个太极拳习练者是否精纯的标准。经历风雨洗礼后的理财市场,投资技巧的领悟与运用在理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衡量投资者理财观念成熟与否的要素之一。为此,我们对基金理财技巧做如下盘点。 基金定投——懒人理财 基金定投通过有“纪律”的分批投资,而能有效地平摊投资成本,分散投资风险。此外,基金定投不仅有强迫投资,聚沙成塔之功效,最关键的是基金定投使投资理财不仅仅是有钱人的专利,每个月投资200元即可,进入门槛之低能让更多人参与基金理财。 投资组合——攻守兼备 “进可攻,退可守”这是敌情未明之时,行军作战追求的一种主动权,投资理财亦是如此。因此,广大普通百姓在理财过程,要注重债券型基金等低风险收益品种与股票型基金的有效搭配。与此同时,应以选择同一家公司不同理财品种为宜,优选那些具有基金转换业务的基金公司,投资者可依据市场的变化,自由调整股基、债基比例,其申赎成本低于普通基金申赎成本,真正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网上直销——计较成本 网上直销业务因其快捷、方便、不限时为众多白领所青睐,并“为我所用”。除此之外,其网上直销的申购费率优惠也是吸引众多普通大众的关键所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百分之几的费率优惠,虽不足挂齿,但是节约下来的申购费用来投资,持续几年也是不容忽视的收入。可见,在投资理财过程中,除看长期业绩表现外,在投资成本上要学会斤斤计较。 补全资料——双向互动 每家基金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内刊,且定期给持有人发送所持有基金的相关资料,对于投资者来讲,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所选择基金公司的动态,基金业绩表现等,投资者也可依据具体情况,在理财过程中与基金公司双向互动,解决自己的疑惑。但是由于基金资产管理与托管分离制,基金持有人联系方式不能为基金公司所了解。因此当投资者购某一只基金产品时,应及时与基金公司客服沟通,补全自己的资料,享受基金公司优质的客户服务。 股票市场变化总是让人出乎意料,不可控制。作为理智型投资者,应扬长避短,把握能把握的,控制能控制的。“细节决定成败”,在投资理财过程中,恰如其分的运用投资理财技巧也可实现“四两拨千斤”之效能.

勇于成为一名逆向投资者

勇于成为一名逆向投资者。这是欧洲最成功经理人之一,被投资业界誉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人——富达国际公司的执行董事兼高级投资经理安东尼·波顿的投资哲学。  市场的戏剧性使得一般投资人却步,但却令逆向投资人获利丰富。波顿在其成功的二十多年投资生涯中,提了几个印象深刻的事件,也印证了正确判断、并勇于作为一名逆向投资者的成功案例。  波顿历经1987年的 股市大崩盘,与2001年“911”纽约恐怖袭击。波顿回忆起,在1987年大崩盘过后,专家们的意见在当时非常悲观,甚至有经验丰富的投资经理说:“如果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市场一天内下跌都超过22%,那么投资事业将永远难以复原。”还有大量的研究员预测,这次股市的大崩盘将引起一次严重的经济衰退,甚至是经济大萧条。然而波顿基于逆向投资的思考,并不苟同当时主流的言论,并认为市场一定会复苏,大崩盘反而创造了一个极佳的买进机会。后来的历史证明他的判断正确,随后美国股市展开长达数年的牛市行情。另外,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前,波顿正研究保险行业的投资机会,认为前景看好。虽然突然发生“911”这有史以来最严重、最糟糕的保险损失事件,但波顿的经验告诉他,事件后的几个月内,将会是那些受事件影响最严重股票的买进时机,并随即大量增持保险业、旅馆业、以及交通业相关的公司股票,在市场复苏后大赚了一笔。  历史给我们教训,但可惜的是,在人们跌跌撞撞地走过之前,历史总是看起来不像是历史。“趁低吸纳”概念虽简单,却很难做到。当价格高企时,大多数投资者抢购很多股票;在需求低迷时,价格低企,投资者却步,失去勇气及变得悲观。总结贯穿波顿职业生涯的投资见解,简言之就是:在投资的领域里,如果你想要超越别人,想击败市场所有也想做到同样结果的人,那你一定不能被市场左右,你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做到与众不同。在眼前全球投资市场风声鹤唳下,你看到的是危机,还是机会?

巧用“望、闻、问、切”“把脉”灵活配置基金

专家建议,投资者不妨借鉴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四诊法”,巧用“望、闻、问、切”来“把脉”蓝筹灵活配置基金。金。   “望诊”即考量A股的估值水平及未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信息,以此来确定长期投资理财是否为宜。“闻诊”是实地考察与体验,即分析总结近期市场的一些动态信息,依此来研判某类投资产品是否符合当前的市场环境。“问诊”时,投资者应关注该基金背后的基金公司,该基金公司旗下其他类产品的表现、客户服务等要素,综合评定之后,选出合适的基金。最后一步“切诊”是看病的关键所在,自然是投资者做出购买决策的必经之路,理财专家指出,基金产品的“切脉”要从投资目标、投资策略、风险收益特征三大要素入手。如近期正在发行的中海蓝筹灵活配置基金采用“核心-卫星策略”,其股票资产的“核心部分”优先投资于沪深300指数的成分股和备选成分股中权重较大、基本面较好、流动性较高、价值相对低估的上市公司,以控制投资组合相对于市场的系统风险,并获得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而其“卫星部分”则通过优选股票进行主动投资,以追求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该类基金长期平均的风险和预期收益低于股票型基金,高于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

选择真正适用于自己的基金

投资有风险,选择须谨慎。作为基金投资者,要清楚自己的风险偏好,不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和适合自己的基金无疑是投资中关键的步骤。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销售适用性指导意见》已经有一年时间了,一年多来,投资者对购买基金的认识也更为加深了,但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仍然值得强调适用性的原则。 适用性检验是对投资者自身状况和产品风险收益是否匹配的一个审视过程。基金销售适用性原则在境外成熟市场应用多年,把合适的基金产品卖给合适的基金投资者。通过代销机构对基金投资者的调查,可以在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财务状况、短期风险承受水平和长期风险承受水平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参考意见。销售机构可以依据调查结果,确定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级别,并推荐相应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适用性”的核心内容是:由基金销售机构通过问卷等形式了解投资人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水平等,然后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销售与其相适应的风险等级的产品 在震荡的市场形势中较宜选择定投或分批买入的策略,来防范时机选择的风险,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选择到优质的基金。在我国基金业大力推广适用性原则,有利于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扫除基金投资人盲目购买基金和基金销售机构“误卖”基金的行为,降低因产品错配而导致的基金投资人投诉风险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销售机构对基金投资人进行问卷调查、问题提示的过程中,也将会对投资者的自身情况进行了解,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

基金投资的几个误区

2008年,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多数偏股型基金出现了亏损。而在2006、2007年,七成的开放式基金都实现了收益翻番。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投资者对基金投资失去信心。事实上,基金这种大众理财方式在国内的发展时间尚短,个人投资者在投资基金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种种误区。以下是个人投资者投资基金时经常出现的几个误区,希望引起关注。   将新基金当成新股认购  为什么新股认购会如此受到大众的追捧?一般而言,IPO股票价格,会比同行业公司二级市场平均的估值价格略低一些。这样一来,只要个人投资者认购到新股,在上市当天抛出,大多能实现较好的正收益,基本上属于无风险收益。所以大众对于认购新股比较积极。  由于股票型基金与股票天然的联系,加上这两年证券行情火暴,许多个人投资者便将新基金类同于新股,认为认购新基金也基本包赚不赔,因此盲目追捧。这种情况在2007年以后的市场中经常出现。实际上,新基金完全不同于新股票。新基金发行后需要去购买市场上新的、老的不同的股票,短期内既可能跌破面值,也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收益。投资者既能分享投资的收益,同时也要承担投资的风险,并不是包赚不赔。  过度分散投资   由于“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一个通俗化的分散投资品种、分散投资风险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般来说,国内的基金投资者在基金的购买上基本不会出现只买一只基金的情况。但是,有些事情往往过犹不及,中国的老百姓大多将这个分散投资的理念运用得过于充分,特别是新基金等比例配售、限额配售开始之后,基金过度分散投资的情况就更为严重。一个基金投资者持有七、八个品种很常见,持有十几只、甚至更多数量的基金的也大有人在。很多投资者连自己持有的基金名字都很难叫全。  基金尽管是专家理财,但是必要的功课还是要完成的,比如选择品牌的公司、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定期衡量一下基金的收益率等。当一个投资者持有过多的基金之后,这些基金投资中必要的功课就很难去完成了。  频繁的申购和赎回  从炒房、炒股票到炒基金,虽然品种在不断变化,但是用在这些本身应该是投资的品种上的字眼却是“炒”。稍有烹饪常识的人都知道,“炒”菜的原则一般是“短、平、快”,“炒”字运用到投资上可能更多的只能成为投机,或者短期操作。“炒”基金的出现,一方面是个人投资者对基金缺乏了解,将股票型、积极配置型基金当成股票,另一方面,各大基金咨询机构过于频繁的基金排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那么,频繁的申购、赎回基金究竟好不好呢?在美国,90%的投资者将养老作为投资共同基金的目的,基本上都是遵循长期持有的原则。国内频繁申购、赎回基金的波段操作,一方面成功的概率极低,更为严重的是大幅降低了投资的收益率。基金是一种中长期理财的品种,持有人应树立长期投资的观念。此外,频繁申购、赎回所带来的手续费的成本也会削减长期投资的收益。  盲目追求高收益的基金产品  前两年,基金动辄就翻番的收益,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新的基金投资者。这批投资者往往仅看到基金的高收益,对于基金的基础知识、基金投资的风险度都缺乏应有的认识。  实际上,收益和风险永远是孪生兄弟,高风险对应高收益,低风险对应低收益。具体到基金中,收益最高的股票型基金也是具有最大波动性、最大风险的品种;而收益最低的货币型基金则风险较小,收益也比较稳定。部分投资者不区分基金类型而简单攀比基金的收益率,然后抱怨平衡型、保本型,甚至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的收益太低。这样的比较其实无异于让自行车选手和赛车选手一起比速度,然后指责骑自行车的选手速度太慢。  投资者的年龄、收入、个人财富、对待风险的主观态度、投入资金的多少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因而,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个人投资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品种:没有最好的基金,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基金组合。   对基金风险存在错误认识  谈到国内基金投资者对基金风险的错误认识,大家可能都会想起那位买了基金再回到银行去问基金利率是多少的老大爷。其实那是对基金风险错误认识的一种表现?D?D不知道基金投资有风险。应该说,2008年偏股型基金净值的大幅下跌已经给了个人投资者实际的感受和理论的认识。   然而,即便是与基金相关的各大机构在不断地告诉投资者基金投资有风险的当下,依然普遍存在着对基金风险的另一个错误认识:风险等于损失。目前,很多基金投资者都知道基金投资有风险,却简单地认为亏钱就是风险。那么什么是风险呢?风险其实指的是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三个方面:好结果的不确定性(盈利多少是不确定的)、坏结果的不确定性(亏损多少是不确定的)、还有好坏的不确定性(究竟未来是亏损还是盈利也是不确定的)。由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等于不确定性,不等于亏损。

基金投资:越配置 越赚钱

一位刚从国外回来的朋友问记者,“有什么债券基金可以推荐?”股市低迷以来,他并不是第一个这样问的人。不过,鉴于他的年龄和风险承受力,我们建议,可以考虑逐步买入偏股基金。 “我疯了吗?我母亲没有听我的建议,把钱全部投资股票和股票基金,全套住了,我现在只会买债券基金。”原来,他是想合理配置资产。 和这位朋友相反,很多此时欲买债券基金的人,都是因为今年炒股被套,见债券基金收益为正,才开始重视债券基金。而他们,很可能在股市复苏后,立刻又将在债券基金上的资产转投股市。 这并不是资产配置,而是跟风,甚至赌博。 赌博可以偶尔赢一次,但赌下去一定会输。讲究合理的资产配置,才是真正能够获得确定收益的投资方式。 股基独大风险高 “资产配置”的概念并不新潮。早在400年前,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在《威尼斯商人》中也传达了“分散投资”的思想。主人公安东尼奥(Antonioni)告诉他的老友,友,其实他并没有因为担心他的货物而忧愁:“不,相信我。感谢我的命运,我的买卖成败并不完全寄托在一艘船上,更不是依赖一处地方。我的全部财产,也不会因为这一年的盈亏而受到影响,所以我的货物并不能使我忧愁。” 虽然资产配置的理念绝非这么简单,但这已表述其中精髓。即,分散投资,控制风险——你不会因为某一项资产的损失而丧失生活的资本。 这个观点也曾遭到针锋相对的批驳。比如,马克?吐温(Mark Twain)说,“愚蠢的人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聪明的人却说,把你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管好那个篮子”。不过,马克?吐温本人,曾迫于还债压力,进军股市希望大捞一笔,但屡战屡败,并没有“看管好那个篮子”。 回到国内市场,目前现状是,股票型基金份额占56%,混合型基金份额占33%,高风险产品占据基金市场半壁江山(图1)。 客观上,基金品种极其不均衡的状况,也是基民在牛市中疯狂热捧偏股型基金,投射到市场的结果。诚然,市场上涨时,偏股型基金收益更高,但市场下跌时,这部分投资者又常常感到“切肤之痛”,面对高风险无所适从。 正如炒股不可不知“止损”一样,绝大多数投资者,需要靠资产配置约束自己。 并未降低收益 很多人一直忽视资产配置,最直接的理由,就是怕降低收益。股票基金前两年收益率翻番的很多。而纯债基金,一般收益率也就6%~7%左右。采取“配置”的投资者,收益反而下降。 但看今年状况,偏股基金普遍亏损过半,债券基金恰逢大牛市,收益顽强保持在5%以上。 试算一下。2006年9月30日,以1000元投资180ETF基金,两年后本金加收益是1160元。若500元投资180ETF,500元投资某债券基金(以债券型基金最近两年年化收益率10%计算),收益将是1183元!居然比全部投资股票市场还要多。 再以全球指数计算。根据东亚银行财富管理部的一份数据统计,将100%资产投入到股票当中,三年、五年、十年的年化收益率分别是13.98%、9.32%、6.30%,而如果将50%的资产投入到股票,50%的资产投入到债券资产中去,三年、五年的年化收益率仅相差4.7%和1.68%,而投资期限一旦延长到10年,分散投资的收益反而高过集中投资,且波动率降低超过7个百分点。反应风险调整后收益的夏普指数也明显显示,分散投资的收益更高。 如果将投资进一步分散配置到商品(如商品类基金)以及房地产(如房地产基金、REITs)项目上,你会发现,只要投资期限达到5年,合理的资产配置可以在风险大幅降低的基础上,同时获得比单一投资更高的收益! “资产配置是让投资人可以获得确定收益的方式。不是短期暴利,而是稳定的确定收益。”东亚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陈柏轩一再强调。 债基不是权宜之基 今年以来,债券基金可谓扬眉吐气。投资者在吃够股市的苦头后,纷纷转向保守、稳健的债券类基金。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果投资者一直配置合适比例的债券基金,亏损绝对要小得多。 文章开头提到的朋友,就很值得赞许。他的理念很明确,债券基金是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而不是短期避风港。 以基金投资最发达的美国为例,大多数家庭都长期配置债券基金。据美国投资协会统计,截至2008年6月末,美国债券型基金规模达17576亿美元,包含货币型基金在内的固定收益类基金规模,已占共同基金规模44.2%。 另据美联社披露的一份个人财产申报材料显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个人投资就以购买美国国债等低风险产品为主。同样是基金行业发展较早的中国,据有“基金教父”之称的陈忠庆介绍,投资者由于经历多次大起大落的股市行情,不少人遭受到惨痛的损失,对股市风险有相当深刻的体会,风险相对较低的固定收益型基金已成为投资者构建基金投资组合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可见,越是成熟市场,投资者越了解资产配置的长期性、必要性

基金投资的几个误区

2008年,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多数偏股型基金出现了亏损。而在2006、2007年,七成的开放式基金都实现了收益翻番。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投资者对基金投资失去信心。事实上,基金这种大众理财方式在国内的发展时间尚短,个人投资者在投资基金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种种误区。以下是个人投资者投资基金时经常出现的几个误区,希望引起关注。   将新基金当成新股认购  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新股认购会如此受到大众的追捧。一般而言,IPO股票价格,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新股价格,会比同行业公司二级市场平均的估值价格略低一些。这样一来,只要个人投资者认购到新股,在上市当天抛出,大多能实现较好的正收益,基本上属于无风险收益。所以大众对于认购新股比较积极。  由于股票型基金与股票天然的联系,加上这两年证券行情火爆,许多个人投资者便将新基金类同于新股,认为认购新基金也基本是包赚不赔,因此盲目的热烈追捧。这种情况在2007年以后的市场中经常出现。实际上,大家已经了解,新基金完全不同于新股票。新基金发行后需要去购买市场上新的、老的不同的股票,短期内既可能跌破面值,也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收益。投资者既能分享投资的收益,同时也要承担投资的风险,并不是包赚不赔。  过度分散投资  由于"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一个通俗化的分散投资品种、分散投资风险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般来说,国内的基金投资者在基金的购买上基本不会出现只买一只基金的情况。但是,有些事情往往过犹不及,中国的老百姓大多将这个分散投资的理念运用得过于充分,特别是新基金等比例配售、限额配售开始之后,基金过度分散投资的情况就更为严重。一个基金投资者持有七八个品种很常见,持有十几只、甚至更多数量的基金投资者也大有人在。很多投资者连自己持有的基金名字都很难叫全。  基金尽管是专家理财,但是必要的功课还是要完成的,比如选择品牌的公司、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定期衡量一下基金的收益率等。当一个投资者持有过多的基金之后,这些在基金投资中必要的功课就很难去完成了。  频繁的申购和赎回  从炒房、炒股票到炒基金,虽然品种在不断变化,但是用在这些本身应该是投资的品种上的字眼却是"炒"。稍有烹饪常识的人都知道,"炒"菜的原则一般是"短、平、快","炒"字运用到投资上可能更多的只能成为投机,或者短期操作。"炒"基金的出现,一方面是个人投资者对基金缺乏了解,将股票型、积极配置型基金当成股票在运作,另一方面,各大基金咨询机构过于频繁的基金排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那么,频繁的申购、赎回基金究竟好不好呢?在美国,90%的投资者将养老作为投资共同基金的目的,基本上都是遵循长期持有的原则。国内频繁申购、赎回基金的波段操作,一方面成功的概率极低,更为严重的是大幅降低了投资的收益率。基金是一种中长期理财的品种,应树立长期投资的观念。此外,频繁申购、赎回所带来的手续费的成本也会消减长期投资的收益。  盲目追求高收益的基金产品  前两年,基金动辄就翻番的收益,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新的基金投资者。这批投资者比以往的基金投资者相比往往仅看到基金的高收益,对于基金的基础知识、基金投资的风险都缺乏应有的认识。   实际上,收益和风险永远是孪生兄弟,高风险对应高收益,低风险对应低收益,这是投资中的基本常识。具体到基金中,收益最高的股票型基金也是具有最大波动性、最大风险的品种;而收益最低的货币型基金则风险相对很小,收益也比较稳定。部分投资者不区分基金类型而简单攀比基金的收益率,然后抱怨平衡型、保本型,甚至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的收益太低。这样的比较其实无异于让自行车选手和赛车选车一起比速度,然后指责骑自行车的选手速度太慢。  投资者的年龄、收入、个人财富、对待风险的主观态度、投入资金的多少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因而,对于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个人投资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品种:没有最好的基金,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基金组合。  对基金风险存在错误认识  谈到国内基金投资者对基金风险的错误认识,大家可能都会想起那位买了基金再回到银行去问基金利率是多少的老大爷。其实那是对基金风险错误认识的一种表现---不知道基金投资有风险。应该说,2008年偏股型基金净值的大幅下跌已经给了个人投资者实际的感受和理论的认识。  然而,即便是各大与基金相关的机构在不断地告诉投资者基金投资有风险的当下,依然普遍存在着对基金风险的另一个错误认识:风险等于损失。目前,很多基金投资者都知道基金投资有风险,却简单地认为亏钱就是风险。那么什么是风险呢?风险其实指的是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三个方面:好结果的不确定性(盈利多少是不确定的)、坏结果的不确定性(亏损多少是不确定的)、还有好坏的不确定性(究竟未来是亏损还是盈利也是不确定的)。由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等于不确定性,不等于亏损。

赔钱赔出炒股经验 “波浪理论”助逃顶

大 户:井鸿  年 龄:50岁  股 龄:16年   本 金:5万元  最高调动资金:约6000万  目前调动资金:约1000万  开户单位:申银万国  井鸿先生有16年炒股经验,最拿手的是波浪理论和通道理论,靠着简洁的线图,井鸿先生成功逃顶,并且多次抓住了熊市里为数不多的反弹机会。听起来很像传奇。  12日,记者来到申银万国证券中山路营业部,推开了井鸿先生的理财工作室房门。  赔钱赔出炒股经验  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紧凑地摆放着50台电脑,40多名股民在看盘交易,不时地向井鸿先生请教。在房间中央的空地上有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趋势线点位分析和推荐股票。井鸿每天上午开盘前10分钟为客户简单讲解一下政策面和消息面情况,然后给出每天预测的大盘运行空间,甚至精确到最高、最低点,推荐客户择机买卖。  井鸿1992年携5万元入股市,先是买了2万元基金,很快赚了一倍。随后在证券公司开户,跟着热点买卖。55元买了深发展,10送10除权后涨到28元,但是没卖掉。结果深发展掉头向下,股价一路走低,1994年账户上仅剩下不到2万元。大盘也从1500点左右一直跌到325点左右。  炒股坚守拒绝被套  熊市行情中一样有机会,1995年8月份的一天,东北电气股价飙升,井鸿连忙满仓追进同是沈阳板块的辽物质,当时个股没有涨跌幅限制,井鸿一天资金翻倍,赚了2万元。1996年12月,井鸿感觉大盘风险聚集,于是在周四全部清仓5万元左右股票,幸运躲过随后的暴跌。1997年5月又陆续撤出股市资金,也躲避了资金大幅缩水。  由于多次成功逃顶,1999年5月19日,井鸿在证券公司设立了自己的理财工作室,接受会员咨询,会员多达上百人,最高时调动资金6000万元左右,目前操作客户资金量也接近1000万元。"2007年大盘涨到5700点时,我就感觉离顶不远,于是指导客户陆续撤离,后来股市下跌过程中抓过几次反弹,都挺成功。我炒股的理念是不挣到最多,赚一两倍就跑,拒绝被套。"井鸿说。  实战技术"火中取栗"  1.波浪理论和通道理论  "你买进、卖出股票的理由是什么?选股的标准是什么?像MACD、KDJ等技术指标是否也是你的重要参考?"记者问。  "我重要的炒股利器是波浪理论和通道理论,按照波浪形态和趋势线,并参考量价变化买卖股票,前两天大盘跌到1664点附近,许多客户问我是不是该割肉离场,我根据通道理论发现,该点位附近有反弹,于是建议客户不要割肉,反而可以进货,结果不少客户听取建议后补仓,目前获利丰厚。我一般不碰大盘蓝筹,主要炒作小盘股,按波段来回做,也有不错的收益。像MACD、KDJ等技术指标,我平时很少看,因为庄家经常会骗线,大家都参考技术指标,庄家就会反着做,让你入圈套。"井鸿说。  2.2000点附近是阻力线  随后井鸿打开沪市大盘日K线,为记者讲解颈线、"吊死鬼"、阻力线、头肩顶等形态,并特别强调,在熊市中弱势反弹一般15%左右,强势反弹一般在25%左右。2566点反弹到2950点涨幅15%,1802点反弹到2252点,反弹25%左右,熊市里上补缺口要卖货,下补缺口要买货。以最近这两天的反弹来看,2000点附近是阻力线,短线客户要注意控制风险。  "我这些所谓的理论都是国内外炒股专家总结的,我只是活学活用而已。目前新股民关键是学习,股海无涯,只有不断学习、总结、反思、改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抄底”基金五大必杀技

基金作为一种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工具,投资者选择任何时点进行投资,都会存在一定的机会。但由于基金主要投资品种是股票和债券,因此,对于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行情依赖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也是为什么会产生基金“抄底”的说法。为了更好地指导投资者进行基金产品投资,还需要投资者坚持“抄底”五原则。  第一,政策底行情不可盲目追涨。政策底主要是因为政策变化引起的证券市场的行情变化,从而对股票型基金的净值产生一定的影响。政策引发的行情持续性常常不久,因此,投资者在参与时应当谨慎从事,而不能盲目追涨,从而避免追涨套牢的风险。  第二,心理底。这主要是从投资者的心理层面来进行基金投资判断的。可以说,一只基金的未来成长性,不仅取决于证券市场环境,也与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作基金产品的能力密不可分。只要投资者坚信基金管理人未来的投资能力值得信赖,投资者就可以进行布局。  第三,市场底。市场底是针对证券市场的走势而言的。可以说,市场底完全是从技术层面进行判断的。这与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的恢复有着巨大的关系。作为资金推动型的证券市场,投资者只能从市场上涨中的获利。因此,基金的净值增长也只有在证券市场出现持续性上涨时,才会有较好的投资表现。  第四,组合底。投资者在进行基金产品投资时,通过构建一定的投资组合而实现基金产品的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但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进行基金产品的调整和转换时应当考虑到投资组合的稳定性。不能因为市场机会的来临或者某种基金产品的表现优异而集中一种类型基金产品的投资,而打破原有稳定的投资组合。  第五,收益底和风险底。风险底与收益底主要是基于银行存款的比较。因为基金作为一种专家理财产品,基金的业绩表现除与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作基金产品的能力有关外,也与基金产品的制度设计密不可分。但这一点常常被投资者所忽略,但也是最重要的。诸如货币市场的收益底,应当略高于活期存款利息。而保本型基金的风险底就是投资者投入的本金。只要投资者持有到期,就能够实现保本的愿望。因此,不同的基金产品,设计特点和投资风格不同,决定了其应有的风险收益底线,需要投资者深入领会。而不能将所有的基金产品盲目类比。投资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底”部特征进行合适基金产品的选择,从而获取较好的投资回报。

分红选择现金还是红利转投资?

目前基金分红一般有现金分红和红利转投资两种方式。现金分红让投资者直接获得现金回报,而红利转投资则将分红转化为增加的基金份额。比较来说,现金分红将使投资者得到现金实惠,满足落袋为安的心理,在预期市场进入下行通道时还可适当规避风险;而选择红利转投资则可使原持有人得到较低的申购成本,增加基金份额连续分享基金的收益,起到“复利”的投资效果。两种方式各有优势,不过从长远来看,选择红利转投资将有可能使投资者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   对于选择基金的长期投资者而言,投资时间越长,分红频率越高,则红利转投资的复利优汇势就越明显。以海外市场为例,假设两个投资者都在1900年投资1万英镑的英国成分股票,其中一位将所得红利收入变现,另一位选择红利转投资。到2000年,前者的资产价值为161万英镑,后者资产价值则增值到16946万英镑--两者差别超过了100倍!国际国内数据和经验都表明,选择红利转投资方式,将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获得更高收益。越是长期来看,这种差别就会越明显。  理财专家还强调,红利转投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就是可以免除申购费用,降低申购成本。虽然现在股票基金1.5%的申购费率看似不高,但考虑到长期投资的复利效应,这点暂时不起眼的费用差异很有可能引起长期收益的较大差距,着实不可小觑。

三个例子教你熊市也赚钱

这轮大熊市中到底谁赚钱了呢?如何赚的?如何保住了胜利果实?这些人的哪些素质值得我们学习呢?真的需要看股指吗?  当然,不容置疑的是,在这轮牛熊市里,基金管理费的享用者赚钱了,收取佣金创设权证的券商赚钱了,印花税的收取者赚钱了,去年以来上市的一系列中石油们赚钱了,所以蒋洁敏先生才对中石油的开盘价“很满意”,但这些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想要考察的是那些散户朋友里的赢家,看看他们是如何保住胜利果实的。  案例1:有位帅哥是听过我讲课的一位中年人,他在2007年的股市战果基本保住了,如今在股市里的被套资金只占其资金总量的很小一部分,所以他现在过得很坦然。他的保收秘诀来源于他在2001年开始的四年熊市的惨赔教训,正是有了这段痛彻肺腑的经历,他才在牛市末期对我的博客文章“感兴趣”,这才保住了大部分牛市盈利。可见,在股市里打拼,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不交“学费”,想最终在牛熊轮回里成为赢家非常难;  案例2,前不久,有位在某大城市当某局副局长的朋友通过我的一位朋友认识了我,说是我的“铁杆柠檬”。这位朋友在去年盈利300%,战绩非常不错,更可贵的是,这位在大机关当官的朋友异常聪明。他说,在去年10月后,当股市还铺天盖地地响着“大牛市”、“2008上8002“的声音时,他虽然也看多,但又觉得股市涨了那么多,所以他选择了“只看看空的文章”这一醒脑策略,而不是像一般散户那样看到不同的观点便嗤之以鼻或没素质地骂娘甚至愚蠢地认为“股市是给唱空者唱下来的”。  正因如此,这位朋友在今年半年多的大熊市里仅仅赔了10%,保住了牛市里绝大部分胜利果实,让我听了都感觉“很厉害”。这里,“兼听则明”的古训得到了极好的现实诠释,而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好心态,他专拣和自己看法不同的观点研究,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案例3,我还有位李姓朋友是位大老板,他是经历过大赔大赚大风波的人。在去年,他也在股市赚了不少钱,而在今年这大半年间,他除了日常向我咨询一下对股市的看法外,首先控制资金总量,不再把大钱投入股市,只拿出账户资金的30%捡自己熟悉股性的个股打反弹,赚了就跑,到位即止损,然后再精心待机,结果,在大多数散户赔钱的情况下,人家也赚了20%~30%。这位朋友做股票有控制仓位在先的大智,有及时止损的果断,有“只做熟悉股票”的精明,这才有了熊市也能赚取超越银行利息几倍收益的不俗战绩。  在我看来,这三个案例很典型,从中我们能对一个人的“赚钱素质”得出一些总结,比如不贪婪、不冒进、肯认错、不排斥不同意见且懂得甄别良莠等等。其中,有一项素质其实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这些朋友都有一份难得的从容不迫的淡定。

2009年1月27日星期二

6步教你科学的基金组合

成功的投资要求投资者了解一些很好的但与直觉相反的理念。以下步骤可以指导你了解你的基金组合何时需要调整。    一.认识你的投资组合    通过晨星网站的组合透视器,你不仅可以了解你的基金组合中持有的股票、债券和现金,还可以知道基金在晨星投资风格箱中所处的位置和行业权重。    二.确定你的投资计划    先根据你的投资目标、投资期限和储蓄率来确定你在股票、债券和现金方面的资产配置,然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对现有基金组合进行调整。时刻牢记你最佳的资产配置是一个动态目标,当我们离退休越来越近时,我们的投资会变得越来越保守。如果你已经好几年未考虑过你的资产配置要求,那么在你采取任何调整措施前最好仔细考虑你的资产配置要求。    三.比较你的目标配置和你现有的资产配置    现在是时候评价你是否需要进行资产配置的调整了。从你现有的资产配置出发。如果你的股票比例离你的最佳配置比例仅有较小的偏差,比如说2%,那么你不需要对此进行任何调整。一般而言,最成功的投资者通常是交易最少的人,尤其是国外考虑到税收因素时。但是当你的股票比例离你的目标配置比例有5%以上的偏差时,那么你就需要考虑对此进行调整了。    四.留意基金的投资风格    通过晨星网站的组合透视器,你可以了解基金组合的行业配置。你是否在高科技行业配置较重?或是金融行业?如果你组合的行业配置严重倾向于某一行业,而且你对这样的配置也没感觉不适的话,那么一切OK。只要你自己清楚的知道你在赌这个行业未来表现很好。   五.调整你的基金组合    如果你的组合符合你的目标资产配置,并且你没有冒险倾向于某个行业或某类风格的基金,那么一切都好。但是如果你决定对你的基金组合做一些改变的话,那么你的工作又开始了。在某些情况下,你需要进行的变更很明显———如果债券配置比重过大,卖出债券基金就能解决问题。而有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做出正确的调整。比如说,如果组合中现金比例超过你的目标配置,那有可能是你持有的某只股票基金的基金经理持有太多的现金。你可以选择继续持有该股票基金同时相应减少持有的现金,或者卖出现金比例较高的股票基金。    六.养成再平衡的习惯    通常有两种方法达到再平衡的效果———或者你可以进行定期再平衡,比如说每年12月份,或者你可以在你的组合严重偏离你的目标时进行再平衡。我的建议是把这两方法合二为一。尽管我认为每年对你的基金组合进行深入的评价很有好处,但是不要养成频繁交易的习惯。我建议每年对你的基金组合进行全面评价,但是只有在组合严重偏离你的目标时才进行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