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8日星期三

基金投资的几个误区

2008年,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多数偏股型基金出现了亏损。而在2006、2007年,七成的开放式基金都实现了收益翻番。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投资者对基金投资失去信心。事实上,基金这种大众理财方式在国内的发展时间尚短,个人投资者在投资基金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种种误区。以下是个人投资者投资基金时经常出现的几个误区,希望引起关注。   将新基金当成新股认购  为什么新股认购会如此受到大众的追捧?一般而言,IPO股票价格,会比同行业公司二级市场平均的估值价格略低一些。这样一来,只要个人投资者认购到新股,在上市当天抛出,大多能实现较好的正收益,基本上属于无风险收益。所以大众对于认购新股比较积极。  由于股票型基金与股票天然的联系,加上这两年证券行情火暴,许多个人投资者便将新基金类同于新股,认为认购新基金也基本包赚不赔,因此盲目追捧。这种情况在2007年以后的市场中经常出现。实际上,新基金完全不同于新股票。新基金发行后需要去购买市场上新的、老的不同的股票,短期内既可能跌破面值,也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收益。投资者既能分享投资的收益,同时也要承担投资的风险,并不是包赚不赔。  过度分散投资   由于“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一个通俗化的分散投资品种、分散投资风险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般来说,国内的基金投资者在基金的购买上基本不会出现只买一只基金的情况。但是,有些事情往往过犹不及,中国的老百姓大多将这个分散投资的理念运用得过于充分,特别是新基金等比例配售、限额配售开始之后,基金过度分散投资的情况就更为严重。一个基金投资者持有七、八个品种很常见,持有十几只、甚至更多数量的基金的也大有人在。很多投资者连自己持有的基金名字都很难叫全。  基金尽管是专家理财,但是必要的功课还是要完成的,比如选择品牌的公司、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定期衡量一下基金的收益率等。当一个投资者持有过多的基金之后,这些基金投资中必要的功课就很难去完成了。  频繁的申购和赎回  从炒房、炒股票到炒基金,虽然品种在不断变化,但是用在这些本身应该是投资的品种上的字眼却是“炒”。稍有烹饪常识的人都知道,“炒”菜的原则一般是“短、平、快”,“炒”字运用到投资上可能更多的只能成为投机,或者短期操作。“炒”基金的出现,一方面是个人投资者对基金缺乏了解,将股票型、积极配置型基金当成股票,另一方面,各大基金咨询机构过于频繁的基金排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那么,频繁的申购、赎回基金究竟好不好呢?在美国,90%的投资者将养老作为投资共同基金的目的,基本上都是遵循长期持有的原则。国内频繁申购、赎回基金的波段操作,一方面成功的概率极低,更为严重的是大幅降低了投资的收益率。基金是一种中长期理财的品种,持有人应树立长期投资的观念。此外,频繁申购、赎回所带来的手续费的成本也会削减长期投资的收益。  盲目追求高收益的基金产品  前两年,基金动辄就翻番的收益,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新的基金投资者。这批投资者往往仅看到基金的高收益,对于基金的基础知识、基金投资的风险度都缺乏应有的认识。  实际上,收益和风险永远是孪生兄弟,高风险对应高收益,低风险对应低收益。具体到基金中,收益最高的股票型基金也是具有最大波动性、最大风险的品种;而收益最低的货币型基金则风险较小,收益也比较稳定。部分投资者不区分基金类型而简单攀比基金的收益率,然后抱怨平衡型、保本型,甚至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的收益太低。这样的比较其实无异于让自行车选手和赛车选手一起比速度,然后指责骑自行车的选手速度太慢。  投资者的年龄、收入、个人财富、对待风险的主观态度、投入资金的多少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因而,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个人投资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品种:没有最好的基金,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基金组合。   对基金风险存在错误认识  谈到国内基金投资者对基金风险的错误认识,大家可能都会想起那位买了基金再回到银行去问基金利率是多少的老大爷。其实那是对基金风险错误认识的一种表现?D?D不知道基金投资有风险。应该说,2008年偏股型基金净值的大幅下跌已经给了个人投资者实际的感受和理论的认识。   然而,即便是与基金相关的各大机构在不断地告诉投资者基金投资有风险的当下,依然普遍存在着对基金风险的另一个错误认识:风险等于损失。目前,很多基金投资者都知道基金投资有风险,却简单地认为亏钱就是风险。那么什么是风险呢?风险其实指的是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包括三个方面:好结果的不确定性(盈利多少是不确定的)、坏结果的不确定性(亏损多少是不确定的)、还有好坏的不确定性(究竟未来是亏损还是盈利也是不确定的)。由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等于不确定性,不等于亏损。